爵士焦点男士修复膏
weige4812
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联合打造的公益文化品牌——“上博讲坛”,是一个汇聚上博英才、文博大家的文化传播平台。
第三季第4期:
上博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传承与创新
文物保护,是对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在公众眼中,“文物保护工作者”是一个“神秘”而“小众”的群体,他们身处幕后,默默耕耘,甘于奉献,择一事,终一生。文物修复师的精神特质是什么?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文物保护工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本期讲座,我们将邀请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三位专家围绕上博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聊一聊。
• • •
1 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传承技艺
【传承与技艺】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源远流长。宋代金石学带动了这种技艺的兴起与发展,并逐渐在不同地域衍生出不同的技术流派,上博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也带有显著的地域特点。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地区的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水准已在全国享有盛誉。这一技艺之所以能在上海孕育和发扬,得益于当时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大量的珍贵文物与相关人才汇聚于此,使文物修复行业得以蓬勃发展。
上海博物馆于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成为国内最早建立的文物修复机构之一。上博目前已拥有三十余人的文物修复与复制团队,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6个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青铜器修复技艺”于2015年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遗项目,“青铜器修复与复制技艺”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商晚期鸮卣的石膏分型模具
为确保技艺的有序传承,上海博物馆内部在修复团队组建之初就确立了师徒制。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上博青铜修复团队已经传承了4代人,纵观这一薪火相传的历程,每一代传承人都各有特色,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艺术性与学术性并重,正是上海博物馆青铜修复和复制工作最突出的特点。
【探索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涌现,文物修复师们大胆尝试、小心求证,成功地将一批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之中。通过与馆内文物科技保护团队的合作,文物修复师们在国内率先应用超声波除锈、复合材料翻模、激光焊接、激光清洗、3d打印等技术,发明矫形专用装置、申请无氯焊剂专利等,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更多的科技含量,使上海博物馆的这项技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业内亮点。
清代积光佛母像激光清洗效果对比
青铜器ct断层扫描及扫描影像
2 文物保护,不仅仅是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较为公众所熟知的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制作工艺研究、年代测定辨伪、病害诊断评估、环境监测调控、本体修复、复制仿制、日常养护等,这些工作都是文物保护。总的来说,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检测分析、本体修复、预防性保护。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中的预防性保护
阿拉伯铜手湿度要求: 35%rh±5% rh
2015年,上海博物馆整合资源成立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一座“文物医院”应运而生。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检测分析就是“诊病”,本体修复就是“治病”,预防性保护就是“防病”。
3 学科发展,不仅仅是独善其身
文物保护是一项应用科学,它以自然科学为主,又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紧密结合。今年7月22日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8月24日,在捷克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icom大会上,通过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文物保护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也要有服务全局、融合发展的意识和态度,使文物保护与文物学、艺术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学科充分互动、相辅相成,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文物保护走近公众
• • •
主讲人
黄河,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文物保护科技中心主任,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和无机质文物保护,主持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项,完成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在研文物保护行业标准2项;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国家“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1次。
主讲人
丁忠明,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主任,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分析检测技术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青铜器、漆器等文物的制作技术。在国内率先将x-ray ct检测技术运用于各类文物制作工艺研究、病害诊断及器物真伪鉴别等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博物馆展陈,及青铜、漆器、佛像、考古等多本展览图录。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
主讲人
张珮琛,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从事金石类文物修复工作,为国内外文博机构修复与复制文物千余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金石类文物的修复与复制、新技术与材料在传统修复中的应用等。参与1996年至2016年间多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文物修复保护项目。出版专著一部。
• • •
直播时间:
2022年11月30日 19:00
主讲人:
黄河 丁忠明 张珮琛
主办单位:
上海博物馆 新民晚报
直播通道:
见下方
“上海时刻”
视频号
“上海博物馆”
视频号
“上海博物馆”
官方微博
“上海博物馆”
b站直播间
• 上海博物馆 •
撰稿丨黄河、丁忠明、张珮琛
编辑丨崔淑妍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上观号作者:上海博物馆
首次添加免费领取喷剂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