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爵士焦点男士修复膏

weige4812

免疫增强剂

发布者:爵士焦点发布时间:2024-05-22访问量:102

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ing drugs)曾称免疫兴奋剂、免疫促进剂,系一类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药物的总称。

免疫增强剂的名称、定义及分类尚未完全统一。主要由免疫佐剂(immunoadjuvent).免疫扶正剂(immuononormaliger)、免疫替代剂(immunosubstitute)及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er)组成。

免疫增强剂可促进某类免疫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促使产生可溶性淋巴因子及表达功能,并分别作用于Mψ、T细胞及B细胞。多数免疫增强剂除可通过其佐剂活性加强对非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外,尚可通过增强NK细胞及K细胞活性,对各类感染及肿瘤产生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但免疫增强剂受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及用药剂量的影响,所产生之疗效也不完全一致。

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但可通过以下诸方面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1)作为免疫佐剂 可改变抗原分子的构型及电荷,使抗原性增强;或可延长抗原的贮存及释放时间,故能通过对机体的持续性剌激作用,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

(2)作为免疫增强剂 可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细胞,进而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

(3)作为免疫调节剂 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依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调节亢进或低下的免疫功能,使之达到正常水平。

在应用免疫增强剂时必须注意根据机体的免疫状态及药物本身的功效,决定用药种类,并应选择必要的免疫学指标,判断治疗后的免疫状态,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收到预期的免疫治疗效果。

免疫增强剂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免疫抑制状态、防治移植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病。

卡介苗 Vaccine Calmette-Guerin

(BCG)

卡介苗为以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液制成的减毒活菌苗。1959年BN Halpem等人首先证明,卡介苗对网状内皮系统(即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剌激作用,可增强人体对微生物及肿痛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最初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作用与用途】

(1)增强T细胞的功能 卡介苗可促使T细胞增殖,可增强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包括迟发型过敏反应(DTH)及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尚可增强TO-A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并能防止或消除免疫耐受性。

(2)激活巨噬细胞(Mψ)卡介苗所激活的Mψ的趋化功能、吞噬功能及溶酶体活性均见增强,并能促进IL-1的产生,进而使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增强,还可增强Mψ对瘤细胞的选择性毒性。

(3)具有非特异性增强抵抗力的作用,使机体具有抗感染能力。

本品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肿瘤的治疗,与化疗合并应用治疗黑色素瘤可提高缓解率;可使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缓解期延长;还可作为实体瘤,包括肺癌、头颈部肿瘤等化疗或手术治疗的辅助用药。此外卡介苗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及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效果。作为一种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卡介苗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用法与用量】作为免疫治疗,可采用口服、划痕、皮内注射、静脉注射及胸、腹腔或膀胱内等腔内注射多种治疗途径,疗效一般与剂量适宜及给药途径关系密切。

(1)肿瘤辅助治疗①皮肤划痕法:于四肢皮肤纵横向划痕10条,交叉成块状,每条长度5cm,深度以微微渗血为度,其上滴卡介苗每周1次,10~20次为一疗程。小儿多采用此法。②皮内针剌法:用Heaf针剌20点、40点或60点,其深度为2mm,后将卡介苗接种其上。③瘤内注射法:每个瘤体注入卡介苗悬液0.05~0.15ml(相当于100万活菌),一次最多注射4~6个瘤体。④胸腔注射:用于肺癌术后3~5日,由胸腔引流管注入活菌107个。⑤口服:成人75~150mg/次;小儿1.5~3mg/(kg•次),1个月后可每周至2周一次,共2个月,此后每月1次,可持续用药1年以上。

(2)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一般采用手臂或小腿内侧皮肤划痕法,滴疫苗1滴即可,每周1次,共50次。

(3)预防结核病 1岁以下健康婴儿可直接注射;1岁以上小儿则须先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方可接种。1岁内小儿多用上臂皮肤划痕法,使用菌苗1~2滴;1岁以上者可皮内注射疫苗0.1ml。

【不良反应】局部注射或划痕部位可出现红斑、硬结、甚至溃瘍;腔内、瘤内注射及皮肤划痕后偶有高热、全身不适及肝功能异常等反应;反复瘤内注射偶有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剂量过大时,可影响免疫功能,甚至促使肿瘤增生。此外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不慎使用时,可导致播散性结核感染。

【制剂规格】口服悬液:10mg(1ml);注射剂:0.5~0.7mg(1ml,2ml);供皮肤划痕及皮内注射:50~70mg(0.5ml,1ml)。

棒状杆菌菌苗 Propionibacteroium Acnes

(Coparvax、CP)

短小棒状杆菌(Corynbacterium parrum)的死菌,数个菌种具有佐剂作用。1964年BNPropi-onibaoteroium Acnes Halpem首先发现其中的小棒状杆菌的免疫促进作用,用其制成的疫苗即棒状杆菌疫苗。与卡介苗不同,棒状杆菌菌苗死菌苗即有免疫治疗效果,属较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作用与用途】

(1)增强体液免疫 棒状杆菌菌苗对依赖胸腺的抗原(TD-A)及不依赖胸腺的抗原(TI-A)均呈现促进抗体生成的反应。棒状杆菌菌苗的佐剂活性表现为促进抗体生成及增加抗原、抗体间结合的亲和力。棒状杆菌菌苗还可激活补体,进而增强具有C3受体的B细胞的活性。

(2)激活巨噬细胞(Mψ)动物实验证明,接种棒状杆菌菌苗后免疫器官如肝、脾及淋巴结的Mψ明显活化增殖,其吞噬活性、抑菌活性及溶酶体活性等均增强。有学者认为棒状杆菌菌苗可能为一种Mψ特异性化学趋化因子,即棒状杆菌因子,对巨噬细胞具有聚集及激活作用。

(3)抑制部分细胞免疫反应 棒状杆菌菌苗可抑制T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GVHR及DTH1可能与抑制性Mψ被激活及在棒状杆菌菌苗作用下淋巴器官捕捉并杀灭致敏T细胞有关。

临床用于治疗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淋巴瘤及黑色素瘤等。可经胸腺、胸腹内、皮下或瘤内注射。通常与手术、化疗或放疗合并应用,具有使患者存活期延长并提高存活率的效果。其治疗肿瘤的机制涉及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以及刺激骨髓干细胞增生等方面。

【用法与用量】

(1)皮内注射 宜注射于淋巴结引流区,初次可注射8点,以后增至12点,点间距离1~2cm,每点注射剂量0.5mg,每周1~2次。

(2)肌内、皮下注射 一次剂量3.5~4mg,每周1~2次,12周为一疗程。注射部位在上臂三角肌,可加等量利多卡因,以减轻疼痛。

(3)静脉注射 每次4~10mg加入250~500ml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4h内滴完。

(4)腹腔、胸腔或瘤内注射 每次7~14mg,先以1ml生理盐水溶解,再用10~20ml稀释,抽出渗出液后注入。

以上均为成人剂量,小儿剂量酌减。

【不良反应】一般较卡介苗少见,皮下注射可致疼痛及肉芽肿形成,但少见局部坏死反应。皮下注射及静脉注射尚可引起发热、寒战,偶有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肝、肾功能损害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腹腔注射时约60%患者出现发热,注射后可出现腹部不适及腹痛。为避免加重不良反应,胸腹腔术后10日之内不得再次应用。静脉注射前给予适当皮质激素可减轻副作用。

【制剂规格】注射剂:1ml(含死菌7mg),5ml(含死菌35mg)。

转移因子 Transfer factor

(TF)

转移因子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Lawrence首先发现。系从特异抗原致敏的健康人淋巴细胞中提取的可透析组分,即由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淋巴因子,属多核苷酸-肽的复合物。多达40余种,分子量为350T~12000,无免疫原性,不含组织相容性抗原,不被DNA、RNA酶及胰酶所破坏。转移因子口服剂的理化性质与注射用转移因子基本相同。

【作用与用途】

(1)转移因子可将供体的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从而增强对特异抗原的免疫应答,如DTH、淋巴细胞转化、淋巴因子生成以及特异性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2)转移因子对细胞免疫的调节表现为既有增强性的,又有抑制性的双重调节作用,对T淋巴及B细胞同时呈现增强作用及抑制作用,并分别由CD4+细胞及CD8+细胞产生的诱导因子及抑制因子介导,这种双重调节作用可能与转移因子组分复杂,增强与抑制性组分混杂存在有关。

(3)转移因子尚具有不依赖抗原的活性,可增强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诱导Mψ产生IL-1,并可促进Mψ及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①难治性感染,因T细胞功能低下或免疫抑制引起的感染,如病毒性或霉菌性感染及细胞内感染,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带状疱疹、病毒性心肌炎、白色念珠菌感染及结核感染等。②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替代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包括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伴有血小板减少及湿疹的免疫缺陷病(WAS)及伴有共济失调及毛细血管扩张的免疫缺陷病。③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可有一定治疗作用。④作为某些肿瘤,如肝癌、肺癌、白血病、结肠癌、乳腺癌等门辅助治疗。⑤口服转移因子治疗儿科病毒性感染效果良好,其中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肺炎及水痘效果尤为显著;对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也有疗效。

【用法与用量】用药原则为初期宜使用大剂量,以使尽可能多的淋巴细胞发生转化,以后可适当延长用药间隔。一般采用皮下注射,于上臂及大腿内侧淋巴回流丰富部位,或注射于局部淋巴结。

转移因子以相当于(4~6)×108个白细胞的提取物为1个单位。治疗剂量及疗程因病种而异。一般小儿剂量为1~2ml/次,每周1~2次,1个月后改为每2周一次。带状庖疹则只须注射1次即可。免疫功能低下者以3个月为一疗程。

应用口服转移因子治疗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及免疫性疾病疗程为3个月;治疗各类皮肤病毒感染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等2周为一疗程;用于肿瘤放疗及化疗后的辅助治疗疗程为1个月。剂量为一日1~2次,每次1支(10ml)。

【不良反应】较少见,注射局部可有胀痛,偶有发热反应,不严重。尚可有皮肤瘙痒、皮疹,肝功能损害少见,且可逐渐恢复,口服转移因子较安全,无毒副作用。

【制细规格】注射剂:(5~10)×l09白细胞提取物/2ml、1×109白细胞提取物/2ml;口服液:10ml(每毫升含4×l03白细胞提取物)。

干扰素 Interferon

(IFN)

干扰素系细胞经诱导后分泌的一类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量2万~16万。各种哺乳动物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均可因病毒感染或经其他刺激诱生干扰素。根据来源不同,分为α、β及γ(IFN-α、IFN-β、IFN-γ)三型。由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为IFN -α,又称人白细胞干扰素。因其蛋白分子的变异及肽类氨基酸序列不同,分为α-2a、α-2α和α-2c三种。IFN-β由人纤维母细胞产生,称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IFN-γ则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利用大肠埃希菌、酵母菌进行基因工程重组产生的干扰素称为rIFN,其纯度较高,IFN-α和IFN-β统称I型干扰素;IFN-γ结构与I型不同,称为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

【作用与用途】

(1)对体液免疫的作用 干扰素对初次免疫抗体的产生具有调节作用,但与用药剂量及时间关系密切。干扰素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抑制其活化增殖,进而抑制抗体生成;而干扰素对抗体生成作用的促进则必须通过CD4+细胞及CD8+细胞。在增强与抑制抗体生成方面,IFN-γ的作用均强于IFN-α及IFN-β。

(2)对细胞免疫的作用 干扰素对细胞免疫的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小剂量可增强细胞免疫;剂量较大时表现为抑制作用。致敏前用药出现抑制效应;其后用药则对细胞免疫具促进作用。

(3)对Mψ的作用 干扰素是Mψ分化及活化的主要调节物质,除可使Mψ形态、细胞膜及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外,尚可影响Mψ表面分化标记的表达,增强补体受体(FcR)介导的对调理化抗原的吞噬功能,并可调节非受体介导的吞噬功能。

此外,干扰素尚能增强NK细胞及其他细胞毒性细胞的活性。

临床用于:

(1)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 包括呼吸道病毒感染、庖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水痘及乙型肝炎。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并发带状庖疹时,以干扰素治疗可获显著疗效。慢性活动性肝炎经干扰素治疗后可使病毒学指标迅速下降。

(2)治疗恶性肿瘤 包括成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黑色素瘤、白血病、淋巴瘤及鼻咽癌等,但以分化较好且生长缓慢的肿瘤及病毒引起的良性、恶性前期肿瘤疗效较好;分化不良及生长迅速的肿瘤则须与化疗并用。

(3)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如选择性IgA缺乏症(SIgAD)、T细胞产生干扰素低下或NK细胞活性低下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者并发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引起的持续性间质性肺炎。近年开始用于慢性肉芽肿患儿的治疗。

【体内过程】干扰素t1/2为2~4H1静脉注射后可迅速从血中消失,6h即测不出浓度。肌内注射5h内达血药浓度高峰,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IFN-α与IFN-γ的药代动力学相似,但肌注IFN-β的血药浓度较低。IFN-α及IFN-β分别在肾及肝内代谢。

【用法与用量】

(1)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 干扰素可阻断病毒颗粒的复制,促进病毒感染恢复并缩短病程。可用于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水痘及单纯疱疹等。

治疗呼吸道感染常用滴鼻法,每次1~3滴,每日3次;或用雾化吸入法,每次10~20ml,每日3次;治疗各类病毒感染的剂量为每日2万~60万U/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每周1~3次。

(2)治疗病毒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患儿可肌注干扰素,每日20万U/kg,疗程1~2周;也可应用IFN-α2b,剂量为每日200万~500万U/m2,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皮下注射。

(3)治疗恶性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患儿可用IFN-α2b皮下注射,开始剂量为每次200万U/m2,以后每周渐加至最大耐受量500万~1000万U/m2,隔日1次。治疗黑色素瘤时可给予每次100万U/m2,隔日皮下注射1次。毛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剂量为每次200万U/m2,隔日皮下注射1次。

(4)治疗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肉芽肿病(CGD),应用重组IFN-γ(rIFN-γ),剂量为>0.5m2,每次2.5×l05U/m2;<0.5m2,每次l×l04U/kg,皮下注射。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至中度发热,偶有高热达40℃者,一般可用解热剂控制而不影响临床用药。有时大剂量IFN-α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停药后骨髓抑制可迅速恢复。高纯度重组干扰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疲劳及共济失调。此外,来源于牛或猪的本制品有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有时局部注射也可出现严重疼痛反应。

【制剂规格】

IFN-α2b(干扰能):粉针剂,1×106U,3×106U;IFN-β:注射剂,100万U,300万U;IFN-γ:粉针剂,l×l06U,3×106U;基因工程IFN-α2a(因特芬):冻干粉剂,1×106U,3×106U;气雾剂:8000~12000U(1ml)。

胸腺素 Thymosin

胸腺可分泌多种激素,但仅有极少数几种已被纯化。1972年ALGoldslein首次报道胸腺素第5组分(Thymosin F5,T5)为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多肽。1978年公认比较纯化的胸腺激素有:胸腺素组分5、胸腺生成素(thymopoietin)、胸腺体液因子(thymic Homoral Factor)及血清胸腺因子(FTS)。其后根据胸腺生成素的氨基酸序列,已可化学合成有类似活性的多肽,如胸腺生成素的五肽片段,即胸腺生成素五肽。目前所使用的胸腺激素系从小牛或猪的胸腺中提取而来。

【作用与用途】胸腺激素是促进T细胞系发育的内分泌激素,可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使前T细胞进一步分化成为具有T细胞标志的成熟T细胞。不同的多肽可在不同阶段影响T细胞的成熟过程,还可调节成熟T细胞的多种功能,进而调节胸腺依赖性免疫应答,如可增强T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及淋巴细胞对异体移植物及肿瘤细胞的排斥反应。胸腺素中的T5具有多方面的免疫调节功能,包括促进T细胞成熟;促进在抗原或丝裂原作用下胸腺细胞的增殖;改善老年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等。此外,胸腺激素可增强机体对病毒及肿瘤的防御机制,并可防止自身抗体产生。但有关胸腺激素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临床用于:

(1)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作为替代疗法主要治疗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疾病,如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Di Geovge综合征)、WAS及AT等,病种不同治疗效果也各异,经治疗部分患儿可呈一种或多种T细胞功能改善,如DTH转阳等,T细胞数量也有增加,感染次数相应减少,严重程度有所减轻,一般状态也见好转。

(2)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应用T5或胸腺生成素五肱,可获临床及免疫学改善。

(3)辅助治疗肿瘤 如多与化疗并用治疗可使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尤其大剂量应用本品治疗,甚至可达到使肿瘤消失的效果。但由于肿瘤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及病种各不相同,其确切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4)其他应 用胸腺素治疗各型重症肝炎,可降低病死率。也可用于治疗免疫抑制状态下伴有的各种细胞内感染,如乙型脑炎、带状疱疹及结核病等,可有一定疗效。

【用法与用量】剂量因病而异。一般成人剂量3~20mg/d,或隔日1次,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3个月为一疗程;猪胸腺素2~10mg/次,每日或隔日1次,肌内或皮下注射。注射前应先行过敏试验。治疗Di George综合征等PID患儿,剂量1mg/(kg•d),症状改善后1mg/(kg•周),可长期应用。

【过敏试验】取同批号药品用注射用水制成0.3mg/ml的溶液,皮内注射0.1ml。观察及判断方法同青霉素皮肤试验。

【不良反应】一般反应较轻,可有发热、寒战、肌痛及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局部注射部位可出现轻至中度皮肤反应,如红肿、硬结或丘疹等。无肝、肾、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制剂规格】注射剂:牛胸腺素:4mg;猪胸腺素:2mg(2ml),5mg(2ml)。

左旋咪唑 Levamisole

(左咪唑、LMS)

为四咪唑(驱虫净)的左旋体。原系一种广谱驱虫药。1971年Renoux发现将其用于小鼠可增强对布氏杆菌的预防作用,且在治疗线虫感染动物时可治愈其他无关感染。

【作用与用途】左旋咪唑具有胸腺素样作用,使用后体内产生的血清因子在体外可促进前T细胞分化,并能恢复周围效应细胞功能及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进而诱导IL-2的产生。其作用具有双重性且对免疫功能正常者几乎无影响。动物实验表明,左旋咪唑可增加抗体形成,而B细胞数量及功能出现病理性增高时则可使其恢复正常,可能与使CD4+细胞活性增强有关;也可促使细胞免疫功能从抑制状态恢复正常。此外还可增强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及杀菌功能。左旋咪唑虽无抗微生物作用,但可提高人体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能力。

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所致反复感染或慢性感染,治疗后可能使感染发病频率减少,严重程度及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性减低,病程缩短。

(2)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如肺癌、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头颈部肿瘤,对肿瘤虽无直接作用,但可能使化疗或放疗后的缓解期延长,复发率减低,寿命延长。

(3)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使50%~70%患者症状缓解,但奏效缓慢。

【体内过程】左旋咪唑的t1/2为41h,口服易从消化道吸收,分布于全身组织。用药后可迅速从胃肠道、肌内或皮下注射部位吸收。主要在肝内代谢,经肾排泄的原型在口服量的5%以下。服用后对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可持续5~7日,故可采取每周一日疗法。

【用法与用量】

(1)治疗慢性反复感染 成人剂量为100~150mg/d,分3次口服,每周用药2次;小儿剂量为2~3mg/(kg•d),每周服2次。

(2)治疗自身免疫病 成人剂量:150mg/d,连服3~6周;小儿剂量为3mg/(kg•d),连服3~6个月。

(3)癌症辅助治疗 成人剂量:150mg/d,每2周用药3日;小儿剂量为3mg/(kg•d),每2周给药3次。

左旋咪唑涂布剂:局部给药,可经皮吸收达到免疫治疗目的。成人每次5tnl涂布于前臂或大腿部皮肤;小儿用量减半,每3~5日一次。

【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偶有恶心、呕吐、腹痛及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晕、嗜睡、乏力等。尚有肝功能损害,偶见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长期用药或剂量过大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

【制剂规格】片剂:25mg,50mg;涂布剂:5ml,用于皮肤涂布。

白介素-2 Interleukin-2

(IL-2)

1976年Morton首次报道淋巴细胞在丝裂原刺激下,其培养液中存在一种特殊因子,能使激活的T细胞在体外长期存活,故曾称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TCGF),1979年统一命名为白介素-2,白介素-2系T细胞在抗原或丝裂原以及巨噬细胞分泌的白介素-1(IL-1)共同刺激下分泌的淋巴因子,为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15600。具有很强的免疫活性。目前已可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rIL-2,其氨基酸序列稍异于天然IL-2,而生物活性完全相同。

【作用与用途】白介素-2作为有效的免疫增强剂,具有广谱免疫增强作用,能维持CD4+细胞及CD8+细胞在体外长期存活、增殖,可调节T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并能刺激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发生增殖,白介素-2尚能诱导其他淋巴因子的产生,如IFN-γ、BCGF及一种增强NK细胞活性及LAK活性的因子等。白介素-2可能对B细胞有直接作用,于活化B细胞及病毒转化的B细胞表面均有白介素-2受体。此外,白介素-2在肿瘤免疫中也有重要作用,对肿瘤的治疗机制可能与刺激机体NK细胞活性及维持LAK细胞活性有关。

临床用于:

(1)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作为细胞因子补充疗法用于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表现为对抗原反应低下白介素-2产生不全,如Di George综合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1D)、CVI、WAS及AT等症。此外,也可用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

(2)治疗癌症 可用于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白血病、淋巴瘤、消化系统癌症、肺癌、鼻咽癌、多发性骨髓瘤及皮肤癌等。据美国文献报道白介素-2与LAK联合应用对肾细胞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有较好疗效;尚证实晚期癌症患者经1年治疗可延长其生命,且肿瘤无明显增大。白介素-2与其他免疫制剂如干扰素等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辅助放疗或化疗则可减少其反应,改善全身状态,对肿瘤转移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尚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用于自身免疫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病、白色念珠菌感染及麻风病等。

【体内过程】本品静脉注射的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并呈双指数衰减,分布t1/2为12.9min,清除t1/2为85min,清除率为120m]/min左右。肌内注射的峰浓度为静脉注射的1/10~1/100。肌内注射生物利用度为34%。

【用法与用量】

白介素-2:肌内注射每日1次,剂量为1000~2000U,3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使用2~3个月;瘤内注射1000~2000U/次,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rIL-2:①静脉滴注:50万~200万U溶于100~500ml生理盐水中于2~3h内滴注,每日1次,每周5日,停2日,4~6周为一疗程。②肝动脉导管给药:可配合静脉给药,于治疗第8日肝动脉插管,后选择性将其插人肿瘤的靶细胞区,注入rIL~2100万~300万U,连用2日,共用4周。③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腹水:经胸、腹腔穿剌,尽可能抽净胸腹水后一次注入rIL~2100万~200万U,每3~5日一次,3~5次为一疗程。④瘤内注射:50万~100万U,溶于50~100ml生理盐水,多点注射于瘤内或瘤体周围,每3~5日一次,4周为一疗程。

以上均为成人剂量,小儿剂量酌减。

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用于CVI开始剂量为25万U/m2,每周1次,渐增至100万U/m2;治疗SCID可予rIL-235U/(kg•d),连续应用。

【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及周身不适,停药后消失。rIL-2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一过性发热、畏寒、乏力等,无需特殊处理。

【制剂规格】

白介素-2:注射剂,10万U,20万U,40万U,100万U。rIL-2:冻干粉剂,50万U,100万U,200万U。

A型链球菌甘露聚糖 α-Polyresistin

(多抗甲素、Polyactin A)

又称链糖素,为我国独有的生物药品,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的α-甘露聚糖肽物质,跨属生物反应调节剂中免疫型多糖和细菌制剂两大类,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精制而成,不含激素及防腐剂。

【作用与用途】

(1)提高及改善免疫功能 经动物实验证实,本品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进而清除体内病毒或细菌等,并有促进血中白细胞升高的作用。

(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同时可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恢复。

(3)改善红细胞变形功能 可因此加速红细胞的滤过功能,降低血液黏度。

(4)抗过敏及抗放射损伤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感染过敏性关节炎、复发性口疮及口腔糜烂性苔藓等免疫反应失调性疾病。

(2)血液病 对各类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可促进白细胞恢复,增加抗感染能力;对各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刺激造血功能,促使血色素升高的作用。

(3)治疗急慢性炎症 与抗生素同时使用,可使一些难于控制的炎症性疾病,如肝炎、胆囊炎及前列腺炎等症状减轻,发作减少。

(4)促进慢性疾病及体质的恢复改善 如用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性支气管炎、溃疡病及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用法与用量】

小儿肌内注射剂量为每次2.5~5mg,每1~2日一次;静脉注射时每次5~10mg,每日1次;胸腹腔注射每周1~2次,每次10~15mg;口服剂量为每次2.5~5mg,每日3次。

【不良反应】部分患儿可出现一过性发热及皮疹。注意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及过敏体质者禁用。

【制剂规格】注射剂:5mg(2ml);片剂:5mg;口服液:10mg(10ml)。

异丙肌苷 Inosine Pranobex

(Methisoprinol)

异丙肌苷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为一种合成免疫调节剂,主要成分为肌苷及乙酰胺基苯甲酸二甲胺基异丙醇酯。

本品具有拟胸腺因子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并对其功能有促进作用;也可调节Mψ细胞及NK细胞的功能,而对B细胞无直接作用。此外,本品的抗病毒效果与直接抗病毒作用及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有关。

临床应用于:

(1)T细胞功能低下患者,用以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用于病毒性脑炎、CMV感染、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

(3)作为化疗或放疗的辅助用药,用于肿瘤患者可提高疗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也有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报道。

成人剂量:口服,每次1~1.5g,每日2~3次;小儿剂量:50~100mg/(kg•d),分3次口服,连服3~5日。

本品无明显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也无致癌及致畸作用。

【制剂规格】片剂,0.5g。

云芝多糖 Krestin

(Polysaccharide-K、PS-K)

云芝多糖系由担子菌纲云芝(CorMus Versicolor,CM - 10)菌株之菌丝体提取的多糖,含蛋白质25%。主要作用为可提高细胞免疫,并可激活Mψ,增强其吞噬功能。

临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胃癌,急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具有提高化疗、放疗及手术治疗疗效、改善自觉症状、促进食欲、缓解疼痛、减少胸水等效果,还可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口服剂量为每日3g,—次或分次口服,可连服数月。剂量可随病情变化增减。小儿剂量酌减,尚未见不良反应的报道。

【制剂规格】胶囊剂:0.5g。

香菇多糖 Lentinan

(LTN)

香菇多糖为一种水溶性多糖,属T细胞免疫佐剂,其佐剂活性通过T细胞表现,可增强CD4+细胞、杀伤性T细胞、NK细胞活性以及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效应,且有间接激活Mψ的作用。

多用于抗肿瘤药物的配合治疗,治疗胃癌及直肠癌等,单独应用则效果欠佳。成人用药剂量0.5~5.0g/d,每周1~2次,小儿剂量酌减。一般无不良反应。

必思添 Biostim

必思添系自克雷伯肺炎杆菌提取的糖蛋白,具有同时刺激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作用,可使DTH皮肤试验阳转,增加抗体的产生水平,从而加强机体抗病毒及细菌感染的能力。

一般用于预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特别是病毒感染,可使感染次数减少、感染时间缩短。小儿剂量每月服药8日,第1个月每日1次,每次2mg,第2~3个月每日1次,每次1mg。1岁内小儿剂量减半。3个月为一疗程。本品副作用甚少。

【制剂规格】胶囊剂:1mg。

罗莫肽 Romurtide

(硬脂酰胞壁三肽、如胞肽、Nopia、Muroctasin)

【作用与用途】为一免疫调节剂,其免疫活性比胞壁酰二肽更高,亦是几种细胞因子如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CSF和干扰素的强诱导制o

可促使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使外周血中的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多。提高辅助性T细胞活性,但抑制性T细胞活性。激活中性粒细胞功能,增强对感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增强抗生素的疗效。

用于肿瘤患者放疗或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

【用法与用量】皮下或静脉注射:成人每日200jig,连用6日;小儿连用6日。

【不良反应】有短暂发热、关节痛、头痛、荨麻疹、皮疹、恶心及前胸壁痛等。

【制剂规格】注射剂:200μg(1ml)。

卡介苗多糖核酸 Bacillus Calmette-Guerin Vaccine Extracted

(斯奇康、卡提素、卡舒宁)

为卡介苗菌体的热酚乙醇提取物的灭菌生理盐水溶液。

【作用与用途】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异物的功能,激活T淋巴细胞,增加T辅助细胞(CD4+)数量,提高免疫指数(CD4+/CD8+),以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稳定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减少免疫活性物质的释放,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用途同卡介苗,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及肿瘤等疾病。

【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成人每次0.5~1mg,隔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小儿每次0.25~0.5mg,隔日1次,3个月一疗程。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低热现象。

【注意事项】对本品过敏者及急性传染病患者不宜使用。

【制剂规格】注射剂:0.5mg(1ml)。

匹多莫德 Pidotimod

(Adimod、Axil、Onaka、Pigtil、Polimod、Poli)

【作用与用途】为免疫增强剂,既能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又能促进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促进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其趋化性。激活自然杀伤细胞。促进有丝分裂原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使免疫功能低下时降低的辅助性T细胞(CD4+)和抑制性T细胞(CD8+)的比值恢复正常,促进IL-2和INF-γ生成,促进细胞免疫反应。

用于反复和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还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其他慢性病患者,如病毒(流感病毒、单纯庖疹病毒、鼠脑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及恶性肿瘤等。

【体内过程】口服可吸收,生物利用度45%,tmax为2h,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在体内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为原型从尿中排出,t1/24h。

【用法与用量】口服:成人每次800mg;儿童400mg,—日2次,与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

【不良反应】常见皮疹、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

【制剂规格】片剂:400mg;口服液:400mg(7ml);注射剂:400mg。

免疫核糖核酸 Immune RNA

(免疫核酸、iRNA)

【作用与用途】免疫核糖核酸存在于淋巴细胞中,其分子量较转移因子大,可以从用肿瘤组织免疫的羊或其他动物的脾脏、淋巴结提取(也可从正常人周围血白细胞和脾血的细胞中提取)。它使未致敏的淋巴细胞转变为免疫活性细胞。后者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或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肿瘤细胞膜,致使肿瘤细胞死亡。iRNA在体内亦可产生特异性抗肿瘤IgG抗体,后者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与肿瘤细胞抗体结合进一步激活杀伤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目前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如肾癌、肺癌、消化道癌、神经母细胞瘤及骨肉瘤等的辅助治疗。也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和流行性乙脑。

【用法与用量】

肿瘤:皮下注射或静滴。成人,每次2~3mg,每周注射1次,疗程一般4~6个月,6个月以后改每2周注射一次,最长者注射到1年;小儿,4岁以下每次2mg,5~12岁每次30^,每周注射1次,连用2~3个月,疗程4~6个月,6个月以上每2周注射一次,最长者注射到1年。

慢性肝炎:成人,每次2~3mg,每周1次,疗程4~6个月,6个月以上改每2周一次,最长者注射到1年;小儿,4岁以下每次2mg,5~12岁每次3mg,每周1次,疗程4~6个月,6个月以上每2周1次,最长者注射到1年。

【注意事项】

(1)偶有过敏反应。

(2)治疗肿瘤多注射于引流淋巴区的皮下,如腋下或腹股沟。可每周注射3~5次,连续2~3个月。

(3)本品3mg相当于1g白细胞所含的核糖核酸。

【制剂规格】注射剂:3mg。

脾多肽/糖肽

(保尔佳、Polyerga)

为动物脾脏中提取的活性肽类。其片剂分为低分子量多肱,注射剂为分子量1000~5000的糖肽。

【作用与用途】可激活免疫系统,提高T细胞活性,促进干扰素释放,而使细胞分裂抑制素增加,提高整体的机体免疫力和抗癌作用。本品亦可抑制糖酵解,导致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癌细胞由G0、G1期向G2、S期转变过程遭到抑制,使肿瘤生长遭受抑制。

用于各种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可单独或与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联合应用。也可用于免疫缺陷病及免疫低下疾病,如免疫低下感染、各种急慢性肝病、肾病、病毒性心肌炎、血液病等。

【用法与用量】

冲击疗法:肌内注射成人每日30μg,或隔日60μg,也可合并使用片剂每次100μg,一日3次;小儿0.6μg/(kg•d),也可合并使用片剂2μg/(kg•次),一日3次。

一般疗法:肌内注射成人每次30μg,每周3次,隔日注射,也可合并使用片剂,每次100mg,每日3次;小儿每次0.6μg/kg,每周3次,隔日注射,也可合并使用口服片剂,每次2mg/kg,每日3次。

维持疗法:肌内注射成人每周一次30μg,合并使用口服片剂每次100mg,一日3次,或单独使用口服片剂,每次100mg,一日3次,治疗后2~4周起效,12周为一疗程;小儿,肌内注射每周一次0.6μg/kg,合并使用片剂,每次2mg/kg,一日3次,或单独使用口服片剂,每次2mg/kg,一日3次,治疗后2~4周起效,12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勿与蛋白分解酶类同时使用。

【制剂规格】片剂:100mg;注射剂:30μg(1ml)。

首次添加免费领取喷剂小样

客服微信:9958874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